首页» 滚动大图

陆林院士课题组在《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杂志发表评论文章“关注疫情中隔离儿童的心理健康”

发布日期:2020-05-29 来源: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肆虐,已快速蔓延至200多个国家,感染人群60余万,密切接触者达几百万,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对密切接触者均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政策,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儿童。由于儿童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不稳定期,隔离期间,一方面由于亲人感染而处于很大的感染风险中,另一方面承担与父母或亲人分离的巨大恐惧,因而较成人更容易发生精神心理问题,如急性应激障碍、适应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这些影响甚至可以持续至成年期,对成年后的精神及躯体健康均可能造成巨大影响,因此被单独隔离儿童的心理问题亟需世界各国关注。鉴于此,陆林教授和时杰教授课题组于3月27日在柳叶刀-儿童与青少年健康(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杂志发表评论文章,提出关于COVID-19被隔离儿童心理健康的思考,并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先进经验。

       文章介绍了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为了保障被单独隔离儿童身心健康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行动。3月初,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强调了对单独隔离儿童的具体心理援助措施。上海、广州、杭州等一线城市,儿童隔离病房有医护人员24小时值守,并配备了专业营养师,根据儿童的病情和生长需要提供营养方案。为了减轻儿童在隔离期间的恐惧及其他心理不适,儿童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与其父母进行交流。另外,对于已经解除隔离但父母仍在隔离的儿童,社区志愿者会充当临时妈妈,对儿童提供照护。应民政部发布的《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方案》的要求,多省市于疫情初期就纷纷开通了24小时免费心理咨询热线,为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文章还指出,随着受疫情影响国家的增多,在积极救治病人的同时,也要关注被隔离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策略。笔者建议应当对儿童健康照顾者提供统一的培训,包括辨别儿童的正常和异常行为、识别需要干预或转诊的预警信号,以及心理健康快速筛查工具的规范化应用等,从而及早识别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另外,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应当制定基于证据的指南和可操作性策略,以应对与COVID-19有关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研究人员以及社区志愿者的合作网络,来提高儿童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机会。该评论文章对保护疫情中及疫情后世界各国被隔离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