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大图

陆林、薛言学和时杰课题组在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文章 提出治疗抑郁症的新的免疫疗法

发布日期:2019-09-06 来源:

  2019年8月2日,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的时杰研究员、薛言学副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陆林院士课题组在Molecular Psychiatry(《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论文题目是“Systemic immunization with altered myelin basic protein peptide produces sustained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该研究创新性提出了靶向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抗原(髓鞘碱性蛋白)治疗抑郁症的新的免疫疗法,它通过调节外周和中枢的分子及细胞通路,产生长效的抗抑郁效果,为抑郁症等情感障碍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方向和新策略。  

  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性的精神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但现有的抗抑郁药物存在起效慢、对约30~50%的患者无效或疗效不佳的困境,难以满足临床需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神经免疫系统异常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周炎症因子及中枢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可损伤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和功能,从而调控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而靶向干预这些病理过程就为抑郁症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可能性。

  髓鞘碱性蛋白是由少突胶质细胞和雪旺细胞合成的一种强碱性膜蛋白,它是多发性硬化症中的主要自身抗原,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替换髓鞘碱性蛋白87-99片段中某些氨基酸位点后的衍生多肽可通过传递负性信号或改变T细胞的极性来减弱病理条件下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从而在多发性硬化和完全麻痹疾病状态下起到保护作用。本课题组的研究发现,髓鞘碱性蛋白衍生多肽(91和96位点的氨基酸被丙氨酸替代)的单次皮下给药可预防和治疗抑郁症模型(强迫游泳、慢性不与预见性应激和习得性无助)动物的快感缺失和绝望等行为,有望成为新的抗抑郁候选药物。这种衍生多肽也可逆转由慢性应激引起的外周及中枢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并阻断前额叶皮层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通过给予外源性促炎因子重组蛋白或者病毒敲低p11的水平能阻断髓鞘碱性蛋白衍生多肽的抗抑郁作用,表明其抗抑郁作用可能是由外周炎症因子和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小胶质细胞活性及p11通路所介导的。

 

  

 

 髓鞘碱性蛋白衍生多肽的单次皮下给药产生长期的抗抑郁效果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的韩盈副研究员、孙成玉博士和孟适秋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时杰研究员、薛言学副研究员和陆林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北京市脑计划等多项经费的支持。

  全文链接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375779